“广东的供应链效率是半小时,其他地方可能是一周,甚至半个月。”4月11日,广东省工商联、深圳市工商联在深圳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广东省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新粤商大讲堂》(深圳)专场活动。在活动现场,深圳市伙伴气动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虞儒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这一效率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的强大活力与深厚底蕴。2024年,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达7.78万亿元,呈现“56789”特征 —— 贡献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六成以上的进出口额和税收、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九成以上凯发国际官网的经营主体。这组数据的出现,得利于广东省委省政府 “制造业降成本10条”“技改10条”“科技金融15条”等惠企政策的持续发力。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主席陈志列在发言中表示,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当下,广东的企业家要做好10年的打算,对未来10年的发展要有信心,因为现在比过往拥有很多改革开放的成果,并在变局中发现商机,不断地做优、做强、做久、做大。
近期,广东机器人“七剑客”成为热搜榜上的常客,人形机器人赛道受到广泛关注。
“创业初期,我在朋友的建议下往人形机器人方向做了调研。调研完了之后,觉得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空间非常大,而且能够发挥的价值也非常的大,所以当时就毅然决然选择了这个领域。”提起自己投身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原因,数字华夏科技创始人兼CEO沈健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解释道。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皇冠,它是一个综合学科,也是一个庞大产业体系。”沈健认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核心技术领域,国产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式发展打下了坚厚基础。沈健向记者透露:“国内企业在GPU架构设计和通用计算领域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以人形机器人为例,过去依赖进口的核心材料和部件,现在一级供应链国产化率已约99%。”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大湾区形成了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相互促进的发展范式。一方面,技术突破为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风险之下全球化的布局倒逼企业优化自己的产品,与全球最尖端的技术对齐。
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占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42.6%。2024年,广东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产值181亿美元,对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9.4%,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8%。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前两个月实际利用外资逆势增长5.9%,展现出大湾区企业迎风向上的韧性与毅力。
“我们公司相当多的产品早就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元器件都是国产的。在我的客户面前,我们企业受这次中美博弈的波动几乎没有。有一些受影响的部分,我们也做了替代方案,或采用国产替代,推出新的技术方案。”陈志列说。
大湾区企业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全球化路径。这种路径既立足本土创新积累,又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国产替代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凯发国际官网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机会与挑战并存。现在看来,一些湾区国产制造企业的交付能力还会更好、更快、更精细。”虞儒杨表示,“机会非常好。中国的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和研发投入,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从 “一业一策” 到 “一园一链”,从 “单项冠军” 到 “集群优势”,广东民营经济正在书写产业集群进化的新范式。这里,一幢大楼就是一个微型产业链,实验室与车间垂直整合;一个园区构成完整生态圈,订单响应以小时计。
沈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深圳,不出南山科技园就能找到人形机器人的所有岗位,这就是创新创业的氛围。”这种人才聚集的氛围,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已具备完整的自主可控能力,这一特点在精英荟萃的湾区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广东既拥有庞大的应用市场,也拥有规模化制造优势,人才济济一堂,技术精锐齐聚,供应链如臂使指,人形机器人的前景被无限地憧憬着。
在人才方面,沈健总结道:“不出产业园区,可以招聘到足够的人才;不出深圳,可以组装一台机器人。”在供应端,虞儒杨对广东迅速反应的制造业表示出充分的信心:“深圳、广州、东莞的制造业、供应链非常完善,在其他地区是没有这样完备的产业链,大湾区是半小时供应链,这是无可比拟的速度。”
这种产业组织创新背后,是广东持续强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5100亿元,研发强度3.6%,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领跑全国。更值得注意的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7.1%和32%,产业结构持续向高端攀升。
支撑这一经济奇迹的是广东精心培育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2024年,这些集群贡献了全省近四成的GDP,形成 “8372”的梯队格局(8个万亿级、3个五千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集群)。在工业领域,全省总产值预计突破20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超19万亿元,多项指标保持全国领先。
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力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4年11月,广东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万家,国家级“小巨人”2089家,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矩阵。多层次资本市场则为科创企业提供了跃升通道,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龙门一跃。
在政策精准滴灌、资本活力满满的热土之上,科创企业得以轻装上阵。沈健表示:“深圳的创新创业氛围,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技术创新,与成熟的商业伙伴共行,而不必为资金、商业模式等担忧。”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发展科技金融需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善融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