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信息化拓宽了经济与金融的边界,变革了商业和财务的管理模式,催生了产业金融。在数字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中,供应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供应链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在财资管理的职能中,产业金融的经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技术手段,基于真实交凯发国际官网易,企业将经营触角延伸至产业各方,在交易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动向中,实现信用地有效流转。
未来,基于数字化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频交互和深度融合,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全景数据和业务模型,加强对供应链内部的洞察,及时发现客户需求,并将金融服务融入供应链商业场景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一种基础生产要素赋能于供应链,推动其进一步演化升级。
德国“工业4.0”、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业2025”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全球大环境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新一代制造理念,拉动传统制造往智能制造方向升级,从而满足未来市场更快速、更个性化的需求响应,并实现更低的制造成本。
同时,智能制造也给供应链管理带来深远的挑战和影响,它将原本按照计划管理的工厂生产,切割为更小的单元,既可以动态规划从而稳定生产波动,也能更快地跟随市场反应进行产能调整。在供应链的演化过程中,供应链金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即是金融赋能效应。为了实现最低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大幅提高生产的周转效率,供应链金融需要高度灵活、更加智慧。
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中,明确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凯发国际官网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随着金融赋能供应链的政策导向、细分产业的金融需求和发展战略不断变化,金融与供应链也逐步进入深度交融的阶段并呈现出新时期的特点。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图1):从“M+1+N”的传统供应链金融阶段,到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的2.0、3.0、4.0阶段。
主要采用“M+1+N”的形式,“1”指的是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M”和“N”分别是产业供应链中核心大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银行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支持,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技术层面以不动产抵押、信用评级为基础。
通过电子化等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者的ERP端口,银行与供应链参与者共同合作提供融资服务,主要的技术突破在于互联网以及动产质押。
银行、供应链参与者以及平台的构建者以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比如打造云平台,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维数据风控建模,构建综合化的大服务平台。
业务模式趋向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产品则以数据质押为主,借助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和营销链全程信息集成和共享,同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传统供应链金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供应链资源流转,提高了供应链运营效率,但随着市场和技术的飞速变化,它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供应链生态系统动态调整速度和效率的要求。未来,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频交互和深度融合之上的数字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供应链全景数据和业务模型,加强对供应链内部的洞察,及时发现客户需求,并将金融服务融入供应链商业场景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一种基础生产要素赋能于供应链,推动其进一步演化升级。
单一技术往往只涉及单一节点的单一方面改进、效果有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基础技术整合运用,同时进一步结合边缘计算、AR/VR、图像识别等通用性技术形成综合性的工具套件式解决方案,共同发挥作用。
任何技术都不能脱离具体使用场景而发挥作用,针对具体场景和流程的拆解和需求解读,最终形成针对场景的定制化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供应链管理单独寻求最优解决方案,技术应用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运营各个方面来协同寻求整体最优。
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审核重点是交易信息,而非企业整体信用评价,因此审批条件相对灵活很多,效率也大大提升。
这4点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数字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应用场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核心企业主导的供销体系等红海,而是通过构建供应链业务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金融业务风险评价对单维数据的高度依赖性,将风控核心转向对供应链全景业务数据的把控,实现金融服务作为生产要素对供应链整个生产、交易和消费的全面覆盖,从而勾勒出一片新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