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全年预算目标基本完成。“总体来看,2024年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目标总体实现,财政运行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较强韧性。”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展望2025年,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仍将延续,结构性压力与可持续性挑战并存。财政部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通过政策的精准施策与中长期改革的协同推进,我国财政将实现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动态平衡,为经济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
从收入端看,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支出强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农林水、科学技术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李旭红表示,虽然财政收入的结构性调整还有优化的空间,但增值税、消费税等主体税种的结构性调整与政策优化,有效对冲了部分下行压力,反映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积极成效。非税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地方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等方式,加大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长,也体现了财政政策在特殊时期的灵活应对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重要补充。
从支出端来看,2024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12亿元,增长3.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0720亿元,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892亿元,增长3.2%。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114亿元,增长5.6%;教育支出42076亿元,增长2%;农林水支出27045亿元,增长12.4%;城乡社区支出21742亿元,增长5.9%;科学技术支出11505亿元,增长5.7%。
“全年财政凯发国际官网支出实现3.6%的稳定增长,表现尤为亮眼。”李旭红表示,2024年,各级财政部门通过加强资源统筹与支出强度管理,重点围绕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在民生保障方面,财政资金持续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6%,教育支出增长2%,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7%,为兜牢民生底线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与此同时,财政政策进一步强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定向支持,农林水支出同比增长12.4%,重点投向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科学技术支出增长5.7%,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入,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动力。通过结构化、精准化的支出安排,财政政策有效平衡了稳增长与惠民生目标,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投资于人”的政策目标清晰,将进一步赋能于高质量发展。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报告中明确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等。推进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安排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政府债券资金预算下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是,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中央本级科技投入,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等保障,支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纾困支持,统筹用好化债支持政策,支持地方加快偿还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三是,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综合用好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支持教育强国建设。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等。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四是,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和完善区域财税政策,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促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加快发展。
五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等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的支持,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
六是,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关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意见,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绩效管理等工作。落实落细一揽子化债政策,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提升财政治理效能。